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安徽无为旅游风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安徽无为旅游风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老子的“无为”与孔子的“中庸”是否有相似之处?
老子讲的无为/无不为与孔子讲的中庸\反中庸,《易经》讲的阴与阳,《黄帝内经》讲负阴抱阳,它们之间是道不同,不相为谋,都在讲道德,却所讲的道德各不同,正如老子所说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,都在一条纵向线上,而层次高低不同,故认知不同,道亦不同,形象的比喻尤如楼梯的台阶一样,都是在讲一条纵向道德,但所站的台阶层次高低不一样,我们必须要“求大同而存小异"的来认知理解,故老子又说:万物生于有,有名万物之母,有生于无,无名天地之始,即万物之道德,生有之道德,生无之道德,自然之道德,在一纵向线轴上却层次高低各不同,其形象尤如小孩子吃的糖葫芦,老子把它又详解说为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,因此它们之间粗大看是相似,实则细小看又各不同的,《黄帝内经》以治病为主,讲的是中和之道德,即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。《易经》讲的是中正之道德,孔子讲的是中平之道德,老子讲的是中人之道德,人在天地之间,老子讲的守中就是守天地之间的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馀,又分:有为之守中,无为之守静,无不为之守一,三个阶层次:即万物守中是有为,生有守静是无为,生无守一是无不为,老子所讲的道德分三阶层次(万物,生有,生无),五个步骤(法人,法地,法天,法道,法自然)。《易经》讲中正之道德就是不偏左不偏右的不偏不倚之道德,孔子讲的是中平之道德,就是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知止者不殆也,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,知足者不辱也,《黄帝内经》讲的中和之道德就是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,阳胜则阳病,阴胜则阳病,阴阳之更胜者,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,是谓寒热之病,欲治病者,热则寒之,寒则热之,这说的是寒热之病治(即寒热温凉,反从其病治,阴阳之气)。阳盛则阴虚为病,阴盛则阳虚为病,正虚则补之,邪盛则泻之,这说的是虚实之病治(即寒热温凉,衰之以属也,以补虚为首主,泻邪为辅次,高下之理)。阳盛则外热,阳虚则外寒,阴盛则内寒,阴虚则內热,这说的是表里之病治(即寒热温凉,盛衰之用也,太少之异),
两者既有相似之处,也有不同的地方。
无为
无为作为老子崇尚的方法,指的是去掉人为即伪,人做人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而行,不带任何人类自己的大脑思维。
王阳明心学本质上亦是一样:主张从心不从脑,心是自然的,是良知、良能!而大脑则不然,我们常常想的做的,都不符合自然,都是违背天道了,因为我们有过多的欲望!所以我们要致良知,而后知行合一,否则只知道知行合一忘却了良知,就像我想杀人就如杀人一样,是不可取的!
中庸
中庸之道追求的是自然界中最佳的处事为人之道,不过也无不及。
从本质上讲,无为与中庸都是力求遵循天道,这是两者相同的地方。不同的是,中庸主张把人的思维纳入其中,与自然之道合二为一,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;而无为只是把人当作万物之一,并没有像中庸之道一样把人突出出来!
老子的“无为”是让统治者顺应自然规律去治理天下,而不能随便干涉老百性的日常生活;而孔子的“中庸”指得是做事要不偏不倚而恰到好处。两者的共同点是合于自然而不冒进与倒退。
老子的无为是对得道后的处于道家道境一种描述,孔子的中庸也是儒家道境的一种描述,同是道境异曲同工。
不到道境,无为的理解就会滑为世俗的理解。什么是无为,众说纷纭。老子的道是隐修,济世讲究的是应天而动,需要扭转乾坤或是应劫的时候出山或是施药等。孔子是入世,中,是和天地之规则,和乾坤二德的中。不是老好人,乡愿的中。是六证:止定静安虑得和修身以后能弘扬儒德{仁义礼智信圆融}后方可谈中。
所以,在道境和根源上不分儒道,缘起都是天人合一和易,济世的做法和理想国有些差异罢了。
芜湖赭山公园怎么样?
赭山公园地理和资源优势很好,一个城市中心有这样一座自然资源公园在全国少有,芜湖应珍惜它爱护它规划好它发展好它。为芜湖创建森林城市做大做足这遍文章。现有公园内规划和设施游乐等早己跟不上当今时代,政府应把改造扩建提到为民游乐重点工程来办。
园林有美景:翠明园,舒天阁,中山纪念堂,燎望塔,聚心亭,“江城入画”坊,千禧亭,凝芳园,月季园。人文景点:中山堂,刘希平先生墓,戴安澜烈士墓毛泽东纪念像。游乐景点:动物园,儿童乐园,少儿欢乐城,赛车场。
谢谢邀请。赭山公园是唯一的在芜湖的中心城区的公园,虽然面积不大,也无优秀特色,既不是国色天香的皇宫贵妃,也不像臃容华贵的大家闺秀,但绝对称得上是端庄大方的小家碧玉。在蕪湖这样的小城能有这么一处能方便随意休闲之地,是蕪湖人的福分。
赭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心,土石殷红,故名,赭山由大小两个山头构成,面积47.87公顷,周长4.5公里。清朝胡应翰在《一览亭记》中记述“邑北诸山……则莫如赭阜为雄。山迤北益高,陡其癫则大江在襟带,而遥睇诸山,皆罗列如儿孙。”由于山势较高,风景优美,是登高远眺,俯视江城的境地。宋代以后,赭麓寺庙庵堂林立,酒馆菜社群建,博得历代游人香客的喜爱。“赭塔晴岚”为芜湖十景之首,久负胜名。
主要景点
赭塔晴岚“赭塔晴岚”系古“芜湖十景”之首,久负盛名。赭塔坐落在赭山公园的“九华行宫”后院,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(1065年)。塔为砖石结构,五层六角,每层外墙均嵌有砖雕佛像,系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传说大风曾将塔顶吹落,雨漏不止,一日突然飞来一口大锅扣在塔顶,从此不再漏雨。清代诗人黄铖的《于湖竹枝词》中“飞来覆塔尖穿,风铎无声不计年”写的就是这个传说。赭塔依山拥寺,气势雄伟:四周茂林修竹,芳草萋萋,“每当雨后,岚光飘缈”,景致分外绮丽。古往今来,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倒,留下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雨后斜阳,登临远眺,领略古人“大江烟外动,春鸟渚边鸣”的诗情画意;尽览江城广厦栉比,大道纵横,山水环绕,花树繁茂的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都市风光,令人如入画中。赭塔与广济寺(著名的小九华)、舒天阁、翠明园,平民教育家刘希平墓、抗日名将戴安澜墓等胜迹连成一片,相互辉映,形成市中心一处优美的风景区。广济寺
广济寺广济寺位于赭山南麓,是芜湖市文物保护单位,中国重点寺庙和游览胜地。唐玄宗开元年间(公元719年)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大唐沿着长江而上,在芜湖弃船登岸,在赭山南麓搭茅卓锡,在此修持数年,后去九华山,开辟了九华山丛林道场唐肃宗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敕颁九龙背纽金印一枚给广济寺,印重八斤八两,印文“地藏利成金印”因金乔曾在此修持,故赭山也称“小九华”广济寺为九华行宫,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圣诞日,八方香客,如期而至,烧香拜佛,祈求还愿,人流如潮,昼夜不绝,寺内各殿,香烟燎绕,灯火通明。千百年来已成为芜湖及周边地区民间传统习俗,历史上凡江浙及韩国香客朝九华者,必先来此朝“九华行宫”,盖金印、敬头香后上九华山。二ООО年扩建重修,现面积23000平方米。寺院坐北朝南,依山而建,殿典相接,层层高叠,建筑呈中、东、西三路分布格局,中路由南至北依次为照壁、山门、钟鼓楼、东西配殿、大雄宝殿、地藏殿、宋塔。东路有僧房、斋堂、藏经楼、药师殿、后山门。西路为绿化区和无障碍通道至滴翠轩,出大雄宝殿登八十八级高耸陡峭的石级,步履艰难,给人以登天的感觉。广济寺的景观有:八斤八两的金印、八吨八百公斤铜钟、八十八级古台阶、宋塔、滴翠轩、古银杏树。1983年,中国国务院确定广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,并把它交给佛教界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。近年来,重修殿堂,再塑佛像,使这座千年古刹重展雄姿,成为芜湖著名的风景名胜。其它景点
翠明园翠明园坐落在大赭山的西麓,位于铁山和凤凰山之间,全国面积10.8亩,延山引水,风景别致。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访古园林。园门上方,悬挂着黑底鎏金字"翠明园"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、前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。园景主要以荷花池为中心而设,池东边有泉水叮咚流淌,注入池内,常年不枯,泉水名为"鸣泉"。池南边建有千姿百态的假山,有多条小径可以攀登至山顶,假山下有两三处石涧,可供游人穿越,荷花池上建有曲桥,铺有木板桥,穿梭其间,不觉情趣盎然。园内置景巧妙,造园工艺独特,园内有水、有山、有亭、有台、有桥、有池......鹅卵石铺就的小径,古色古香的廊榭,郁郁葱葱的香樟树,婀娜多姿的梅兰竹菊,远观赭山叠翠,近听泉水叮咚,山光水色,十分宜人,成为闹市中央一处优美的风景区,是人们休闲游览的理想去处。一览亭取名于杜甫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著名诗句。远望亭六面三层,飞檐围廊,登上顶层,极目远眺,可风大江东去,弋水回环,大桥飞虹,古塔矗立,湖堤染翠,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尽收眼底。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赭山南坡半山腰处的中山堂,位于广济寺与赭塔的后山腰,始建于1933年,原为厅堂式平房,名为“皖南图书馆”。1937年秋,日军占据赭山,老百姓被禁止通行,“皖南图书馆”因此也被日军司令部占用,直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。1947年,国民党军队把赭山划为军事禁区,“皖南图书馆”又被国民党军队占用,直到1949年4月芜湖解放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12年10月30日芜湖之行,将“皖南图书馆”更名为“中山堂”,多次修缮,并曾在厅堂中央悬挂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,供人们瞻仰,1954年移交赭山陶塘管理处管理。1958年,中山堂开设茶社等服务项目,向游客开放。“文革”期间(1966-1976)。中山堂曾多次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展览。2000年,赭山公园投资57万元,对中山堂进行彻底改建,拆除原先的旧房,新建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山堂,面积近800平方米,堂前还建一处六七百平方米的小型广场,并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“中山堂”三个大字,悬挂于门前。舒天阁一览亭下西侧,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楼建筑,这就是舒天阁。它建于1989年,座西朝东,砖木结构,建筑面积480平方米,阁高二层,建筑呈现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,飞檐斗角,雕梁画栋,古朴典雅,气势宏伟,取“极目楚天舒”的词意。步入大厅,迎面悬挂着一块匾额,上面镌刻着“江天一览”四个大字,落款是“乾隆岁在辛末仲春”,据说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亲手御笔,字体浑厚苍劲。登上二楼,只见正面廊檐下悬挂的匾额上书写着“舒天阁”三个大字,为著名书法家尹瘦石所书。站在二楼极目四望,江城美景,尽收眼底。刘希平先生墓刘希平,原名畹蘅,字兰香,安徽六安人,1873年出生于六安施家桥。青年时期,同情并支持康有为、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。1906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,1911年回国后,创办安徽江淮大学,担任教育长兼教授。1918年,刘希平应赭山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之邀,来校担任修身课教师。1920年,省立五中师生一致推举刘为校长。刘希平担任校长后,主张教育“以诚化人”,办学社会化,提出“经济公开”、“校务公议”两大口号,使学校民主空气十分活跃。他还为学生订阅《新青年》、《新生活》、《新潮》、《湘江评论》等书刊,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。1920年秋,刘希平在芜湖首先倡议“学校社会化”,提出“学生要到社会上去”、“学生要和平民交朋友”等主张,得到五中广大师生响应。他领导五中师生先后在长街原徽州会馆办起商业夜校,在赭山脚下观音松处办起芜湖工读学校,在芜湖四明公所(今市教育局)办起商人夜校,在今交通银行附近办起工人夜校,并在芜湖郊区办起农民夜校。在省立五中学生中,先后涌现出蒋光慈、祖茂林、吴葆萼、张怀璋等一批优秀人才。1929年春,刘希平灵柩被安葬在赭山之巅。墓地面积约120平方米。1932年,人们又在山顶为先生建筑了一座石亭,取名“爱晚亭“(取”哀挽“谐音),亭两旁柱子上有一副对联,上联是: “朝霞菲微枯草泣”,下联是:“秋风摇落故人稀”,正面横梁上刻有“刘希平先生纪念亭”,书法家于右任书写墓碑。在山半腰还建一座高大的牌坊(即今“江城入画”牌坊),牌坊刻有“刘希平先生之墓”,背面书有“浩气长存”四字,牌坊与墓地之间建有百余级石阶作为墓道。刘希平墓在“文革”期间(1966-1976)屡遭毁坏,1984年以后多次修葺。2001年10月,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刘希平墓为全市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并于2004年5月在墓旁立牌公示,各界人士时常来墓前拜谒祭扫。戴安澜烈士墓戴安澜将军墓安放在小赭山南坡半山腰,占地100多平方米,墓地正面对着大赭山,墓地背后依山而建,呈半圆形,四周苍松翠柏环绕,墓前有宽敞的神台,墓穴为圆形混凝土结构,直径约5米,高2米,墓前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,碑上镌刻着“戴安澜烈士墓”六个大字,为前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题写,字体苍劲有力。戴安澜,字衍功,号海鸥,是我国抗日名将之一,安徽无为人,1904年出生于无为,出身贫寒,幼时读私塾,少年时在芜湖求学。1922年初,投笔从戎,由于作战勇敢,得到不断提升,后被保送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。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,屡建战功,被晋升为团长。1937年7月,抗日战争爆发,戴安澜时任国民党七十三旅少将旅长,在平汉铁路的漕河、彰德等地,屡创日军,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中,戴安澜英勇善战,身先士卒,火攻陶墩,计取宋庄,为台儿庄大捷作出贡献。此后又任国民革命军第89师副师长、第200师师长等职。1939年冬,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率部队在广西大明山与日军激战于昆仑关(位于广西南宁市东北宾阳县附近),戴安澜率机械化师担任正面反攻,击毙敌酋中村止雄少将,全歼日寇6000余人,首克同兴堡,戴将军身负重伤,仍英勇作战,荣获奖章。1956年10月3日,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,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戴安澜将军家属颁发了“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”。戴安澜烈士墓在“文革”期间(1966-1976)曾遭毁坏,1978年以后多次修葺。1996年8月,中共芜湖市委、芜湖市人民政府将戴安澜烈士墓列为“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2001年10月,市政府又公布戴安澜烈士墓为全市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2002年市政府拨款对墓地进行修建,并于2004年5月在墓前立碑公示。为牢记历史,不忘国耻,加强爱国主义教育,2007年8月戴安澜烈士铜像又在园内塑立。以上信息均来源于网络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无为旅游风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安徽无为旅游风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